第一节 纬书三皇之说
什么是纬书?
纬书是汉代兴起的一种特殊文献,与”经书”相对应,核心特征是以神学迷信、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附会儒家经典的义理,并常夹杂”谶语”(预言吉凶的隐语),故又称”谶纬”。
详见辨析笔记:什么是纬书?
三皇说的多元记载
主流三皇体系
盘古之后是三皇和五帝。三皇、五帝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周官·春官·宗伯下》,只说外史掌书外令、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达书名于四方,并未明说三皇五帝为何。
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于四方。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
——《周官》
关于三皇,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概括说来可以分为两种:
- 燧人、伏羲、神农
- 伏羲、神农、祝融(女娲)
第一种说法以燧人、伏羲和神农分别为天皇、地皇、人皇,即三皇。《风俗通义》《白虎通》《洛书·甄耀度》《古史考》等均记载此说。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博士议论帝号,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吕思勉认为“泰”与“太(大)”同音,而“大”字又像“人”形,怀疑是“泰”借了“大”的发音,而“大”又是“人”的形近字,与“天、地、人”三皇的说法相同。
第二种说法以伏羲、神农、祝融(女娲)为三皇。《白虎通》中除了上述第一种说法外,便同时提及了这个说法。
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
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
——《白虎通》
原书勘误
而《运斗疏》1《元命苞》2 中则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前文说祝融、后文变成女娲,吕思勉认为就此判定祝融和女娲是同一个人,这种说法很不确切,但司马贞的说法应该也自有其依据,《白虎通》《运斗枢》《元命苞》或许属于同一体系。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
——《补三皇本纪》
“五行终始论”对古史体系的改造
五帝的名字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五帝本纪》也用这个说法,谯周、应劭和宋均说法均相同 3。
然而,郑玄注的《尚书中候·勑省图》中则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增加了一个少昊,解释说”德合五帝座星者“称为”帝“,所以五帝其实是六个人。这个说法实际是 古文经学 家为了和五行附会而创造的,《后汉书·贾逵传》中记载了贾逵向汉章帝刘炟阐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相比更具优势的大义时曾提到:
五經家皆言顓頊代黄帝,而堯不得爲火德。左氏以爲少昊代黄帝,即圖讖所謂帝宣也。如令堯不得爲火,則漢不得爲赤。其所發明,補益實多。
——《后汉书·贾逵传》
五行的顺序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个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拉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搭占卜等方面。最早见拉战国阴阳家。五行个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个五种基本动态:火(代表炎上)、水(代表润下)、木(代表曲直)、金(代表从革)、土(代表稼穑)。
五行的生尅关系顺序如下:
- 生:木→火→土→金→水→木。
- 尅:木→土→水→火→金→木。
汉代人说的五德终始论有两种说法:
- 第一种是后者胜前者,即周是火德,那么秦以水胜之,而汉在秦之后,所以是土德胜火——即相尅的顺序。
- 第二种是主相生。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黄帝之后是颛顼,而黄帝为土德,之后的顺序自然是:黄帝(土)→颛顼(金)→帝喾/高辛(水)→尧(木)→舜(土)。
史記曰“黄帝崩,其孫昌意之子立,是爲帝顓頊”。當時五經家同爲此説。若以顓頊代黃帝以土德王,卽顓頊當爲金德,高辛爲水德,堯爲木德。漢承堯後,自然不得爲火德也。
左氏傳曰:”黃帝氏以雲紀,少昊氏以鳥紀。”是以少昊代黄帝也。河圖曰:”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意感,生白帝朱宣。” 宋均注曰:“朱宣,少昊氏也。”
——《后汉书·贾逵传》李贤注
汉人自认为是火德承袭自尧,因此需要尧是火德。由于黄帝的黄从土,是土德无可变更,只好在黄帝之后加上一个少昊作为金德,之后颛顼为水德以此类推,到尧才能是火德。然而把六个人称为五帝终究还是不合理。所以造《伪古文尚书》的人则把三皇里的燧人去掉,让伏羲、神农、黄帝三人并列三皇,而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这样增加了个少昊,五帝还是五个人。
儒家三皇之说的源流
总结
儒家典籍中的三皇说并非单纯记史,而是服务于”天命循环“与”伦理秩序“的义理体系。
《周官》中记载”都宗人“这个官职,称其”掌都宗祀之禮。凡都祭祀,致福 4 於國“。郑玄注云:” 都或有山川及因國無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
《礼记·王制》中也提及:” 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 翻译成白话就是天子和诸侯要祭祀那些受封于该地,但其后代却断绝了祭祀的古国之神。这些说明对于那些原本有国家存在于特定地域,但后来没有了主持祭祀的后人的情况,天子、诸侯要承担起祭祀的责任。
而郑注中所提到的“九皇六十四民” 则大概来自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文篇》:
春秋當新王者奈何?曰:” 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後以小國,使奉祀之。”
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瑞,通三統也。
……
故聖王生則稱天子,崩遷則存爲三王,絀滅則爲五帝,下至附庸,絀爲九皇,下極其爲民。有一謂之三代,故雖絶地,廟位祝牲猶列於郊號,宗於代宗。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文篇》
这一篇说的是王朝更迭改制的规律和礼制。当代的王生时称天子,并把先前两代的王室后裔封以大国,和他们并称三王,这个时期称为三代;再之前的王室则尊崇为五帝,封给他们小国;再之前数九代则称九皇,他们的后裔作为自己的附庸;而再之前的六十四代则没有爵位封地,称为民。吕思勉指出,九皇、五帝、三王、六十四民加在一起共八十一代。古代以九为数字之究,取”终极“的意思 5,而八十一更是终极中的终极(究之究者)。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管子 曾说:”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这七十二加上三皇、五帝再加上本朝,也是八十一代。吕思勉怀疑三皇、五帝的史册由外史掌管 6,比三皇五帝更早的时代,相关的典籍文献就不存在了,人们只在故国灭亡无主(无人祭祀其祖先)或举行登封大典时,才会祭祀这些远古祖先。这实际上是前代(远古至三代)流传下来的旧制度。
儒家的三皇五帝之说大义概述
——吕思勉,《秦汉史》
翻译成白话就是:
孔子编纂《春秋》,通过保留”二王“(前两代王朝的后裔)来贯通“三统“(三代的天命循环),确立“五帝”的记载来彰显“五端“(五种天命征兆或伦理开端);而对于《尚书》,则依然保存前代的三皇、五帝事迹,以阐明“三才“(天、地、人)与“五常“(伦理或自然规律)的道理。这实际上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核心大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所谓“三统”,即是三代的天命循环:
王者存二王之後者,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統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敬謹謙讓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行 7 其禮樂,永事先祖。
——《白虎通义·三正篇》
“服其正色”是说让这些前朝后裔能够沿用历法岁首 8(正)穿着本朝原本颜色的服饰(色)9,“行其礼乐”是让他们使用本朝的礼仪和音乐。王者受命,有的能令民众变革的方面,也有不变革的方面,正朔历法是能够变革的一个方面,举此为例来概括一朝独有的制度。
而“五端” 指的是五种天命征兆:
政莫大於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爲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號令則無法,火先言春而後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五者同日並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繫,不可不察也。
——《春秋公羊傳解詁·隱公元年》
而三皇、五帝,则对应着“天、地、人”三才,五帝则对应五常,可以配五行。
纬书三皇之说的特征
总结
汉代谶纬之学对三皇的记载充满神秘化与系统化虚构,主要特征是“数字附会”与“地理篡改“。
人数与年纪的刻意编造
流俗的三皇之说出自谶纬之学。司马贞的《补三皇本纪》中说: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爲,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二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10
——《補三皇本紀》
王莽新朝改元地皇,并以三万六千岁为周期,而三统历以四千五百六十年为一元。详见 古史年代笔记。三万六千岁即是一万八千岁的二倍,而四万五千六百年则为一元的十倍。
《太平御览·皇王部》中列举了不同典籍中的记载:
如《始学篇》记载了天皇地皇各十二头,万八千岁,而人皇九头,各百岁:
天地立,有天皇十二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以木德王。
地皇十二頭,治萬八千歲。
人皇九頭,兄弟各三分,人各百歲。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爲九州,各居其一,乃因是而區别。
天皇十二頭,一姓,十二人也。11 古人質以頭爲數,猶今數鳥獸以頭計也。若云十頭鹿,非十頭也。
地皇十二頭。
天地初起,即生天皇,治萬八千歲,以木德王。
地皇治一萬八千歲,以火德王。
又引《春秋纬》,其说法与上述说法不同,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
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爲九州,長天下也。
吕思勉据此认为天皇、地皇与人皇都是九人,且年纪只有百岁。而自从王莽的三万六千岁历法颁布,才改天皇、地皇各为万八千岁,且增加其人数为十二个。《补三皇本纪》自称出自《河图》和《三五历记》,但《太平御览》引《河图括地象》说“天皇九翼”,与 司马贞 的说法不符,看来他天皇、地皇的说法是出自《三五历记》,而剩下的人皇说法则出自《河图》。
也有天皇十三人、地皇十人等说法,但吕思勉认为这些都是在前述理论基础上给天皇和地皇增减年数得来的,不值一辩。比如《路史》引《真源赋》说天皇十三人,地皇十一人,各万八千余岁,人皇九人,四万五千六百年;《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说天皇十二人,地皇十人,人皇九人。
地理位置的“自东移西”篡改
关于三皇的地理位置,也有相关记载可供分析。
天皇被跡在柱州崑崙山下。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人皇起於形馬。
故虢縣有杜陽山。山北有杜陽谷。地穴北入,不知所極。在天柱山南。
——《水经·渭水注》
清代大儒赵一清整理《水经注》,说:“《寰宇记》中提到岐山亦名天柱山;《河图括地象》中说岐山在昆仑山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𬸚𬸦鸣于山上。时人亦谓此山为凤凰堆。注水經云:天柱山有鳳凰祠。或云:其峰高峻,迥出諸山,狀若柱,因以爲名。《御覽》及程克齋《春秋分記》并引之,今缺失矣。”
岐山在如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熊耳在如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南部;龙门在如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与陕西省韩城市之间;《水经·渭水注》中说伯陽谷水和苗谷水都从刑馬山流出。孙星衍的校本中说在如今甘肃省天水市下清水县界。据此,按《遁甲开山图》的说法,三皇兴于我国中西部地区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境内。而《春秋命曆序》称人皇”出谷口,分九州“,《蜀志·秦宓传》称三皇“乘祇車出谷口(斜谷,今陕西郿县)”,《路史注》引《遁甲开山图》称人皇“出於刑馬山提地之國”(“提地之國”应为衍字)。
吕思勉认为《蜀志》中的说法属于地方学者为抬高本地地位而刻意附会,不足为信;而《遁甲开山图》则是故意将三皇的兴起地从东方(早期神话中三皇五帝多与东方部族相关)迁移到西方(陕、甘、晋、豫一带)。这种迁移的背后,可能是汉代以后“关中为天下中心”的政治地理观念影响,或是为了迎合“复古”、“尊西”的意识形态(如附会周人兴起于岐山,将三皇与周的发源地绑定),但本质是人为篡改,“尤不足據”。
天皇、地皇为后起之说
郑玄认为天皇是上帝,而五期之君为五帝,人皇是“继天立治”,而人皇就是燧人。
《易緯通卦驗》云:“天皇之先與乾曜合元,君有五期,輔有三名。”《注》云:“君之用事,五行代王,代字從今本通卦驗增。亦有五期。輔有三名,公、卿、大夫也。” 又云:”遂皇始出握機矩。” 注云:“遂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也。”
——《礼记》标题下郑注《正义》
这一说法与《礼纬含文嘉》说法一致,且《广雅》中所谓十纪,也是从人皇开始,并没有天皇和地皇。
天地辟設,人皇以來,至魯哀公十有四年,積二百七十六萬歲,分爲十紀。
——《广雅》
所以,天皇、地皇都是后起之说。
第二节 巢、燧、羲、农的事迹
自少皞以上,天子之號以其德,百官之號以其徵。自顓頊以來,天子之號以其地,百官之號以其事。
——服虔,《禮記·月令》疏引
古代的地名和氏族名不甚分别。以地为号的帝王,就可以略知他的领地和氏族,但以德行为号的帝王就不能如此。不过十口代代相传的,必定是当时的大事,可由此知晓社会开化的时间节点。
中国的开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他们都是以德为号。
有巢氏与燧人氏
《韩非子》与《庄子》中有着类似的记载。《韩非子》记载的是教人筑屋的有巢氏和教人用火的燧人氏,《庄子》同样记载了有巢氏,教人穿衣、烧火的则称为知生。二者所说的可以认为是同一类事情。韩非说的燧人氏教人吃上熟食,而庄子则偏重取暖一方面,但二者都是发明用火——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件大事。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鳥獸龍蛇。有聖人作,搆木爲巢,以避羣害,而民説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臬,而傷害腸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説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韓非子·五蠹篇》
古者禽獸多施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食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莊子·盜跖篇》
《古史考》则杂糅概括了各类古籍中的说法,在钻木取火、做熟食的基础上还说燧人“铸金作刃”。铸金虽然是火的一大用处,比如《礼记·礼运》中谈论火的好处时,就把笵金(用模具浇筑金属器物)和制陶一起列举。可是神农时期,人们还在斫木为耜,揉木为耒;黄帝还弦木为弧(木弓),剡木为矢 12。因此早在炎帝黄帝之前的燧人氏,似乎未必能知道如何铸造金属器物。谯周在《古史考》中的这一段描述大概是综合古籍,犯了细节上的错误。
网友的疑问
微信读书上,有网友针对上述推论发出如此疑问:木轮至今尚存,难道今天也还没有发展出冶金吗?这一段推理似乎不太合乎逻辑。
我觉得吕思勉的这一段推理还是合乎逻辑的。单从文献推理看,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工具的使用是循序渐进的。后世木工具与金属工具的“并存“,是因不同场景的适用性不同。耜和耒都是重要的农耕器具,既然记载神农时期“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说明其时刚刚进入木质农具耕地的时期,冶金铸金技术必然未发展至可以制造坚固易用农具的程度。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农具关系着生存,如果有更具效率的工具,为何不用呢?另外,从考古发现的角度,人类用火很早,但起初只使用木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才开始有石耜石耒的出现,而铜器的使用在新石器末期才出现。文献记载黄帝时期使用木弓,说明已经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其时或许有铜器或许没有铜器,但即使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金石并用时代),当时的红铜器由于硬度不足仅能用于特定场景(如礼器、小型装饰品),尚未能替代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古史考》中说“铸金作刃“,说明铸金技术已经成熟,其技术门槛更高,更不可能出现在燧人时期。
伏羲氏
至于伏羲,文献中则是这么记载的: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爲網罟,以田以漁,蓋取諸《離》。
——《易·繫辭傳》
- 《经典释文》对上述诸字词做了解释:
- 包,本又作庖。郑玄云,“取”也。孟、京 13 作伏。
- 犧,郑玄云:鸟兽全具曰犧。孟、京作戲,云服也,化也。
- 《白虎通·号篇》中说:” 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
- 《风俗通义》引《礼纬含文嘉》说:”伏者,别也,变也。戲者,獻也,法也。伏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戲。”
由此观之,孟喜、京房所用的是今文旧说。而郑玄的说法则来自于刘歆,《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刘歆的《世经》中对伏羲的说法与郑玄一致。14
作網罟以田漁取犠牲,故天下號曰炮犠氏。
——刘歆,《世经》
《易》中只说佃鱼(以田以漁),刘歆私自加上”取犠牲“三字,并非如此。《礼记·月令》注疏中引《帝王世纪》说:“取犠牲以共庖厨,食天下,故號曰庖犠氏。” 用“庖”的字义附会“庖厨”,则更是谬之千里。
如今有人说伏羲是游牧时代的酋长,自此观之非也。《尸子》说:“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虙犠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 也说伏羲是以田猎为业,并非游牧。
神农氏
神农也是以德为号。
《礼记》中有神农二字的记载,但是恐怕不能解释为人名。
水潦盛昌,神農將持功。
毋發令而待,以妨神農之事。
——《禮記·月令》
《易·系辞传》中记载了神农氏在伏羲之后:
包犧氏没,神農氏作。斲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繫辭傳》
《礼运》中记载说,“礼”起初是开始于饮食:“其燔黍而捭豚,汗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明堂位》中则说:“土鼓、蕢桴、葦䈁,伊耆氏之樂也。”
伊耆氏始爲蜡。
四方年不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順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
——《郊特牲》
这里的”蜡“指的是田祭,所以熊安生说伊耆氏就是神农 15。据《郊特牲》的说法,蜡祭的时候,民众聚集交易物品,这与《易·繫辭傳》中的说法相吻合。
三者所治何处?
有巢氏、燧人氏所居之地
《太平御览》中引《遁甲开山图》说:“石楼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吕思勉对此表示怀疑。因为《遁甲开山图》中记载的帝王都邑都在西边,只有这一个在东边。
《太平御览》又引用说:“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襲包犧之號。16 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
前面说有巢氏都邑在琅琊,后面又说经史不载,自相矛盾。吕思勉疑心有巢氏治石楼山南的说法并非出自《遁甲开山图》,是《太平御览》引用错误。
- 韩非子说:“民食果蓏蜯蛤”、“不勝鳥獸龍蛇”;
- 庄子说:“晝食橡栗,暮棲木上”、“民不知衣”;
可以推断,有巢氏、燧人氏二者必定居住于湿热地带。
伏羲所居之地
《太平御览》又引用《诗纬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即雷泽这个地方有“大人”的踪迹,华胥走过上面,生了伏羲。《易·繫辭傳》的注疏也引《帝王世纪》与此说法类似,《淮南子》《山海经》中也有关于雷泽的描述。
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
——《淮南子·地形訓》
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山海經·海內東經》
记载中,多说伏羲鳞身(蛇身、龙身)而人面。而殿壁上关于二者的画像也都是类似的形象。吕思勉认为画像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有所传承,来自更早的传说和对先祖的记忆。而龙、蛇之类都栖息于潮湿、多水的沼泽湿地,因此有理由认为伏羲女娲之时,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魯靈光殿賦》
伏羲、女媧,蛇身而人面。
——《列子》
伏羲龍身,女媧蛇軀。
——《玄中記》
而《管子》中记载伏羲“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八卦加上中宫便是九宫。吕思勉认为明堂有九室就是取形象于此。而明堂的形制便是四面环水,也是在湖泊沼泽的民居遗留下来的形式。由此可以推想得伏羲时代的社会样貌。上述古籍中所提到的雷泽便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打鱼的地方。《山海经》中说雷泽在吴西,而吴便是虞,二说相互印证(舜的后裔所建之国即虞)。
关于雷泽的位置,《汉志》中说在城阳,即如今的河南与山东交接的范县一带。《左传》中记载,大皞(太昊,被视作是伏羲氏的别称)的后裔分布在任、宿、须句、颛臾这几个诸侯国(也都在山东、河南一带),虽然不精确,但也应当相去不远。
其他说法
还有两种说法不太可信,一说伏羲都于陈,一说都于成纪:
其一,是《帝王世纪》中说伏羲氏定都于陈,可能是取自《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梓慎说的”陈大皞之虛“。但是梓慎这句话是和“宋大辰之虚”、“郑祝融之虚”、“卫颛顼之虚”这几句并列的。其中“大辰”的性质是明确的,它既不是人名也不是国家名称,而是星宿名,属于上古“天帝崇拜”体系中的天体符号,因此吕思勉认为这里的大皞必然也不是人间的帝王而是天帝或神灵体系,陈并不是人间帝王的都城。
其二,《太平御览》中又引用《遁甲开山图》说:“仇夷山,四绝孤立,大昊之治,伏羲生处。”仇夷山即是如今甘肃陇南市西部成县的仇池山。而荣启期所注又说伏羲生于成纪(甘肃秦安一带),后来迁徙到陈仓(陕西宝鸡一带)治理天下。这个说法就更不可信了。
神农氏所居之地
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
——《禮記·祭法》
这里说的厉山氏,《国语》中作烈山氏,而郑玄的注中说厉山氏就是炎帝,发迹于厉山,也有称为烈山氏的。韦昭注则说烈山氏是炎帝的号,发迹的地方叫作烈山,而礼记中把烈山叫作厉山。可以看出郑玄的观点是烈山、厉山二者通用无区别,但韦昭断定山名为烈山,只不过有称其为厉山的。
所谓烈山却有其地,就是后世的赖国,在如今湖北随县(随州市下辖县,随县如今有厉山镇)。不过这些都是随音附会。吕思勉认为所谓”烈山“就是孟子说的“益烈山泽而焚之”17,即放火烧山是农耕时代民众开拓耕地常做的事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神农别称大庭氏:
《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梓慎登大庭氏之库,注云:“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 疏云:“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
《诗谱序》和《礼记》的标题下疏可以证明郑玄认为大庭是神农的别号。
《礼记·月令》疏引《春秋说》:“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
这些大概是儒家所说之本。
《帝王世紀》曰: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窮桑在魯北。或云:窮桑即曲阜也,又爲大庭氏之故國,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謐云:⻩帝生於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居軒轅之丘,於《山海經》云:此地窮桑之北 18,西射之南,是也。
吕思勉认为,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炎帝居住在陈,大概是认为其承继自太昊(伏羲),而上文已经分析过这个观点的错误,此外说颛顼迁徙到商丘,也不足据。
不过,《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祝鮀说伯禽被封在少皞之虚;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蔡墨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19“,吕思勉据此推断,穷桑应该的确在鲁地。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管子的话,说自古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家,而他所能记载的一共有十二家,包括: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襌云云20;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黄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喾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史记·封禅书》
《史记正义》引用《韩诗外传》说:“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由此观之,自古以来封泰山的人非常多。后世把封泰山作为告成功的祭祀活动,在古时或许是每一代帝王都要行使的一项活动。这种千里升封的活动必然不是小国寡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因此可以推断出自古以来泰山脚下的有名望的大国很多。因此,说从炎帝到颛顼,都邑都在鲁地一带,是可信的。
然而,有一些记载似乎表明炎帝的先祖不出自东方,而是来自西边陕西一带。比如《国语·晋语》中记载“炎帝以姜水成”。《水经·渭水注》记载“岐水东经姜氏城21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更离奇的是《帝王世纪》中又说神农崩葬于长沙22。
吕思勉认为,这其实是因为炎帝的后裔中有一部分西迁到雍州(如今陕西、甘肃一带),他们成了周人的始祖,把关于炎帝的传说也带到了西部,认为自己源于姜水,比如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姜嫄所生;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正妃叫太姜,周武王的正妃名叫邑姜;齐太公(姜子牙)也是姜姓,《礼记·檀弓》记载: “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即齐太公的后代连续五代,去世后都要迁回西方周地安葬。至于说炎帝死后葬于长沙,大概也是因为祝融后裔(楚人)南迁到南方(长沙属楚地范围)后,将与炎帝相关的记忆附会在了当地地理上,并非炎帝真正的源起之地。
Footnotes
-
《文选·东都赋》引此书。 ↩
-
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
-
究,极也。 ↩
-
四库丛刊景元大德覆宋监本作“用“,引《春秋传》作“行”。 ↩
-
有“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说法,意思是夏朝以孟春月(即现行农历正月,建寅之月)作为一年开始的月份,殷朝以季冬月(即现行农历十二月,建丑之月)作为岁首,周朝以仲冬月(即现行农历十一月,建子之月)作为岁首,体现了不同朝代历法中岁首的差异。 ↩
-
“夏色尚黑,殷色尚白,周色尚赤“,即夏朝崇尚黑色,殷朝崇尚白色,周朝崇尚赤色。 ↩
-
《太平御览·皇王部》天皇一篇同时引用了《洞冥记》与《洞纪》。此句实则引《洞冥记》,吕思勉可能将其误与《洞纪》混淆。 ↩
-
出自《易·系辞传》 ↩
-
《世经》中说“作網罟以田漁取犠牲,故天下號曰炮犠氏。” ↩
-
见于《礼记》标题下注疏。 ↩
-
这个说法是依据《帝王世纪》,但有微小差异,《庄子》中也罗列了这些,有若干不同,应当是《帝王世纪》和《遁甲开山图》说法的来历。 ↩
-
《孟子·滕文公上》 ↩
-
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第一册,应为”此地穷桑之际“。 ↩
-
大意是说,少皞氏有四个兄弟(或者臣子之类),世世代代都能恪尽职守,于是在穷桑之地成就一番事业。这样看,既然说是世世代代,那么“济穷桑”中的穷桑应该不好理解为少皞氏的号,而是理解为一地名。 ↩
-
即云云山,泰山脚下的一小山名。下“亭亭”、“会稽”、“社首”同。 ↩
-
姜氏城在如今陕西岐山县东。 ↩
-
出自《太平御览·皇王部》引文。《路史》引作葬于茶陵。茶陵、长沙都是如今湖南地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