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故事从何而来

传说中最早的帝王是盘古。我们常听说的故事版本见于《三五曆記》和《五運曆年記》等书的记载: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歳,天視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歳,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三五曆記

元氣鴻濛,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啓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爲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爲雷霆,左眼爲日, 右眼爲月,四肢五體爲四極五嶽,血液爲江河,筋脈爲地里,肌肉爲田土,髮髭爲星辰,皮毛爲草木,齒骨爲金石,精髓爲珠玉,汗流爲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爲黎甿1

——《五運曆年記

盘古死后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还有不同的说法,如: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爲四嶽,目爲日月,脂膏爲江海,毛髮爲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爲東嶽,腹爲中嶽,左臂爲南嶽,右臂爲北嶽,足爲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爲江河,氣爲風,聲爲雷,目瞳爲電。古說:盤古氏喜爲晴,怒爲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

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爲姓。

——任昉,《述異記

吕思勉认为《述异记》的前两种说法与《五运历年记》的说法原来相同,和《三五历记》的说法一样,==都是从印度传说中偷来并加以附会的==。而《述异记》中所谓的“先儒说”与上述说法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看起来与后面的“古说”来源一致。而所谓“吴、楚间说”又好像基于某种史实,并非全是神话杜撰。

《述异记》是谁写的?

吕思勉引用的《述异记》为南朝梁任昉所著的志怪小说集,非祖冲之所著。祖冲之所著的《述异记》年代比任昉的要早一些。唐宋类书有所引用,有可能与任昉的《述异记》存在混淆。据《钦定四库全书》,这一段关于盘古的描写,确为任昉《述异记》无疑,不过《四库全书》的编撰者纪昀等人如今看到的《述异记》是唐宋间人假托任昉所作的伪书,其内容多有剽窃其他小说,而盘古这部分内容大概是抄袭三国时期东吴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但也有研究认为任昉《述异记》为任昉本人所著,但或为后人增添篡改,详见本书词条。

Quote

述異記》二卷,舊本題梁任昉撰。昉字彦升,樂安人。仕梁朝,官至新安太守。事迹具《梁書》本傳。此書《宋志》始著錄,卷數與今本相符。晁公武讀書志曰:“昉家藏書三萬卷,天監中,採輯先世之事,纂新述異,皆時所未聞,將以資後來屬文之用,亦博物志之意。”《唐志》以爲祖冲之所作,誤也。案《隋志》先有祖冲之述異記》十卷,《唐志》蓋沿其舊文,以爲别自一書則可,以爲誤題祖冲之,則史不誤而公武反誤矣。其書文頗冗雜,大抵剽剟諸小説而成。如開卷《盤古氏》一條,即採徐整三五曆記》。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二·述異記小說家類三》

古印度有一类哲学文献被称作Upanishad,译作奥义书,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其中有一本《爱达罗氏奥义书》(Aitareya Upanishad)中提到太古时期有一个阿德摩(Atman)先造世界,随后造了一个人。这个人有口,开始有了言语,便有了火。这个人有鼻子,开始有了气息,便有了风。这个人有眼睛,开始能看见,便有了太阳。这个人有耳朵,开始能听见,便有了空。这个人有皮肤,开始有了毛发,便有了植物。这个人有了心,开始有了念头,便有了月亮。这个人有肚脐,开始能够出气,便有了死亡。这个人有阴阳,开始有了精液,便有了水。

佛教《外道小乘涅槃论》、《摩登伽经》的记载则与《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和《述异记》的前两种说法别无二致:

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惟有大水。時大安荼生,形如雞子。周匝金色。時熟,破爲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

——《外道小乘涅槃论》

自在以頭爲天,足爲地,目爲日月,腹爲虛空,髮爲草木,流淚爲河,衆骨爲山,大小便利爲海。

——《摩登伽经》

而《路史·初三皇记》中则说:荆湖南北(如今湖南湖北地区),如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的生日,“以候月之阴晴”,这便和《述异记》中所记载的“古说”吻合得上,说明在宋朝时还有流传。

除此之外,《山海经》的《海外北经》中与《大荒北经》中分别记载了名叫“烛阴”和“烛龙”的两个神明。吕思勉认为从描述上看属于一事两传,并且与《述异记》中的“先儒说”与“古说”相似,可以证实其为我国本土的古老记载。而“吴、楚间说”明确说盘古氏有夫妻两人,而且在南海有墓,南海中还有他们的国度,那里的人都以盘古为姓,这说明盘古是人而非神。吕思勉认为古代氏族的酋长往往被尊为神,因此“吴、楚间说”与“先儒说”、“古说”可能并不相悖。因此,盘古氏应当是古时南方民族所共尊的帝王;而南海中有盘古国,虽然日后偏于远方,在当时应当是南方民族的一大支。

盘古与槃瓠

《后汉书·南蛮传》中有一位叫槃瓠的,本来是高辛氏养的一只狗,后来变作长沙武陵蛮的祖先,这个狗和盘古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夏增佑第一个说槃瓠跟盘古是同一个,说汉族误把苗族神话的祖先占为己有。吕思勉也曾听信这个说法,后来经过考证改变了看法。

夏增佑的疑虑是,我国古代的帝王,多在北方,而唯独盘古的祠在桂林,墓在南海。然而吕思勉已经证明了,中国民族实际上是发源于南方的。因此古代神话中存有这一迹象不是很正常吗?《后汉书》中说的槃瓠,也只是在武陵一带。详细记载了蛮人地理、风俗、言语、服饰、居所,描绘中原王朝对其的宽典,明显是秦汉时期的人所文饰。

《后汉书》中关于槃瓠故事的记载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羣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了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爲帝王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絶,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爲僕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内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税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爲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

唐代李贤注《后汉书》说:”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牀,槃瓠行跡。今案:山窟前有石羊、石獸,古跡奇異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閒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蠻俗相傳,云是槃瓠像也。“

路史·发挥》中记载:“有自辰沅來者云:盧溪縣之西百八十里,有武山焉。其崇千仞。遥望山半,石洞罅啓。一石貌狗,人立乎其傍,是所謂槃瓠者。今縣之西南三十有槃瓠祠,棟宇宏壯,信之天下有奇迹也。”其注中说:“辰州圖經云:石窟如三間屋,一石狗形,蠻俗云槃瓠之像。今其中種有四:一曰七村歸明户,起居飲食類省民,但左祍;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人;三曰山𤢖;四曰犵獠。雖自爲區别,而衣服趨向,大略相似。土俗以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扶老攜幼,宿于廟下五日,祠以牛彘酒鮺,椎鼓踏歌,謂之樣。樣,蠻語祭也。”

干宝的《晋纪》、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都说蛮族杂糅鱼肉,叩槽而号,以祭槃瓠。和上述描写一致。

庐溪,在如今湖南泸溪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从唐代到宋代,遗迹仍在,很多村落都可指认,可见《后汉书》中所描述的,是一个种落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推广到所有南方蛮族,说中国民族的祖先是误认了别族始祖,实在是荒谬。

路史》中记载会昌有盘古山(江西会昌)、湘乡(湖南湘乡)有盘古堡、雩都(江西雩都)有盘古祠,成都、淮安(江苏省淮安市)、京兆(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等地皆有庙祀。还引用《元丰九域志》,说广陵(江苏省江都市)有盘古冢,这些都绝对和槃瓠没有关系。

如今广西岩峒还有盘古庙,兼祀天皇、地皇、人皇(大概是受到汉族传说影响),当地习俗以旧历六月二日为盘古生日,远近聚集祭祀,与《路史》中描绘的荆湖南北以及《辰州图经》所描述的辰州土俗相似。而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族人也有奉槃瓠为祖先的,画像依然是狗的形象。也有其他种落的传说自称狗种的。总之,槃瓠与盘古没有什么关系,只因为读音相近就混为一谈并不合理。

Footnotes

  1. 即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