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东汉古书,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四卷。
历史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在白虎观(洛阳北宫)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结论作成《白虎议奏》。再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全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白虎通》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经学统一。蔡邕曾获赐《白虎议奏》。清代陈立写有《白虎通疏证》。
影响
《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纲常伦理系统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神学化。
《白虎通义》肯定了儒家经典的非凡特殊价值和特殊地位:“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白虎通义》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当时的一种学宫,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白虎通》曰:“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白虎通义》用阴阳五行等概念普遍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使五行思想成了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钥匙。
在线版本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白虎通德論 — 四庫叢刊景元大德覆宋監本
- 识典古籍:白虎通德論 — 四庫叢刊景元大德覆宋監本
上述网站亦收录了其他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