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随笔,最早整理发布在豆瓣,内容未仔细修改。这么多年也没有进一步完善,暂且就定稿在这吧。

最开始我家住白楼,胡同里只有个女子浴池,一家人洗澡就常去隔街的牡丹浴池,因在牡丹路市场得名,不识字的时候一直认作“杜丹”。冬天时冷,常常要在门脸前面用钢筋和塑料布支出一个棚子间,入口两道军绿棉门帘,掀帘如揭锅,外面冷风阵阵,进去白气腾腾。

后来搬家到河对面,近便的浴池名字倒十分朴素,就叫做大众浴池。洗澡五块,搓澡五块。衣服柜子是木板打的,里面垫着报纸,拉开后阵阵霉味儿。每次去,不同的柜门拉开,发霉的味道都不相同。换衣间里屋是搓澡师傅休息的地方,两张皮椅拼成床。偶尔有客人要拔火罐,师傅便就地开工。

淋浴间的墙壁都是白色方瓷砖。天花板用白色吊顶,水蒸气上升,凝成水珠在顶上吊挂着,不时滴落下来。小时最怕滴到身上,冷冷的水珠触到皮肤,免不了诶呀一声。房间四周排布喷头,中间放一张搓澡的铁床,枕头是热水袋。塑料布一张一张贴在白瓷砖墙上,每来一位客人,师傅顺手揭下一张,先在床上洒水,铺塑料布,再泼一层水,一气呵成。是告诉你,准备就绪,该躺下了。

泡澡的大池子在另外一间,墙壁和池沿依旧都是方白瓷砖。我爸从来不让我进去泡,说不干净。倒是总有别的孩子在里面玩水,家长也并不介意。小小的浴池设施齐全,少不了桑拿间。这桑拿间如一般人家厕所大小,门把连着弹簧,是怕热气散走。里面都是木板,角落是栅栏围起来,里面堆着几块石头。你接一盆冷水泼上去,热气顿时蒸腾起来,还伴有兹拉的响声。

又过了几年,这丁字路口的顶头(是极好的位置)新装了一家澡堂,门脸气派。门前还煞有介事在人行道上画了几道停车线,后来送热水的车背着水罐子来来去去,人行道也压得坑坑洼洼,冬天成了好多热水泡子,不一会就能结上冰。这新澡堂名字也气派——“鼓浪屿”,我只道是南方一个天气火辣、有海有岛的地方,据说这名字的含义取的是鼓浪屿的搓澡手艺,人家那边的搓澡文化比东北的高雅精细。师傅都是南方来的鼓浪屿师傅,手艺精湛独到,只是一开口那地道的本地口音让人解释不清。

洗澡价钱也立马上涨,男宾十八,女宾十五。这其中的缘由数我妈看得最透彻:男的提供洗发水沐浴露香皂一应俱全,所以要贵三块;女的则啥也没有。主要因为男的不挑,给啥用啥。女的就不行,给的不好就不用,要带自己的,好用、放心。过去洗澡要拎个塑料小筐,是洗澡专用,上面有镂空格子,控水用的。不讲究的像我爸就拎一个塑料袋,东西一股脑往里塞;更讲究的拎的是小塑料桶,家里要是有小孩子,奇形怪状的澡盆也不能不带。所以说,鼓浪屿和它的同行们开了提供洗浴用品这么一个先河,到后来也不分男宾女宾,一应提供,出门洗澡就进入“两手空空,随去随洗”的新时代了。

进门去,先有服务生问你几位,随后你在门口换鞋。这功夫,人家已经开好手牌和毛巾一起递到你手里了。男浴在二楼,推门进入楼梯间,服务生那句“二楼接待男宾一位”就会在身后响起。随即头顶一声“收到”回应到位。你便知道自己已经被安排妥当,处处有人接应,仿佛置身高档会所,时时小心。然十八块一次的澡堂不会比五块一次的高出太多,其余流程一切如故。而这一切也终将会被名字更加气派、装修更为豪华、价格更加昂贵的澡堂所取代。

人对享受的追求是没有天花板的。

2021.2.17 于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