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炎黄之争

转折点

炎帝和黄帝的年代,可看做古时社会情态一大变化之转折点。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神农氏时代人民结绳记事、安居乐业,小国寡民之形态,其中形容社会风气淳朴,无相害之心。可是到了黄帝,就和蚩尤在涿鹿相攻伐,“流血百里”。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業,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莊子·胠篋篇》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莊子·盜跖篇》

商君书·画策篇》也持类似的观点,指出神农之后便有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现象,于是黄帝不得不对内对外兵戎相见。

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農既歿,以强勝弱,以衆暴寡,故⻩帝內行刀鋸,外用甲兵。

——《商君書·畫策篇》

《战国策》《春秋繁露》中都对神农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宓羲、神農,教而不誅,⻩帝、堯、舜,誅而不怒。

——《戰國策·趙策》

今足下以湯、武爲不義,然則足下所謂義者,何世之君也?則答之以神農。

——《春秋繁露

其实,文献中也有关于神农时代攻伐的记载,比如《战国策·秦策》中就记录了苏秦说神农讨伐补遂1;《吕氏春秋·用民》记载夙沙之民推翻了自己的君主归顺于神农。这说明神农之时或许也已经有了用兵的事情,或许是神农氏传世时间长,起初和末年情势不同。但可以想见神农时期这类战事应当没有炎帝、黄帝时代剧烈。

黄帝与炎帝、蚩尤

根据一些记载,炎帝和黄帝其实是同族。比如《国语》中说少典氏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姬姓、炎帝姜姓。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帝、炎帝。⻩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帝爲姬,炎帝爲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國語·晉語》

此外,《贾子》也记载炎帝和黄帝为兄弟,在《益壤》《制不定》都说黄帝为炎帝的(同母)兄长。

《史记》中也说黄帝是少典之子,还记载了黄帝与蚩尤、炎帝的战事(逐鹿之战、阪泉之战)。在史记的记载中,神农氏衰落诸侯相互攻伐,神农氏却无力干预征讨,黄帝(轩辕氏)却通晓用兵之术,征讨不朝贡的诸侯。诸侯都来臣服。这期间,蚩尤最为残暴,没有能讨伐他的人,炎帝也想要侵凌诸侯,于是诸侯都归顺于黄帝。黄帝起兵和炎帝于“阪泉之野”大战,最终获胜;蚩尤亦作乱,黄帝从诸侯征兵,和蚩尤在“涿鹿之野”也打了一场大战,捉住并杀死了蚩尤。最终诸侯推举黄帝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

黄帝者,少典之子……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爲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爲天子,伐神農氏,是爲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

然而细看,《史记》这个故事逻辑似乎并不那么通畅。司马迁先说神农氏衰落后诸侯相争,又说炎帝想要侵凌诸侯,这两件事并不太一样,像是两种版本的故事拼凑出来的。

吕思勉认为《史记》的这个故事版本与《大戴礼记·五帝德》中大致相同,然而《五帝德》中只有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并没有和蚩尤战于涿鹿的事情。

《贾子》中则说涿鹿一战,是黄帝与炎帝打的,也没有提蚩尤。吕思勉据此认为炎帝和蚩尤可能是同一个人,而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很可能也是同一场战役。《史记》中“炎帝欲侵凌诸侯”到“三战,然后得其志”这五十了六个字(上文中标黄的部分)恐怕要么是司马迁采用的另外一种说法,要么是后人的记录和司马迁原文相混淆到一起了。

关于这段历史,《逸周书》也有记载,说的是从前在天地开辟之初,上天造就了两位君主,建立了典章制度,令赤帝分别任命两位卿士,又命令蚩尤居住在少昊之地,治理四方(或许是西方)。蚩尤驱逐赤帝,双方在涿鹿的山曲处展开争斗,占据了赤帝的九个城邑。赤帝非常恐惧,向黄帝求助。黄帝擒获了蚩尤,在中冀将其杀死。

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2。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命之曰絶轡之野。

——《逸周書·嘗麥篇》

《逸周书》的另一篇记载了一位叫阪泉氏的君主,征战不休最后徙居独鹿,遭诸侯反叛而死。

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並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於獨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

——《逸周書·史記篇》

而西汉《盐铁论》中提及了黄帝涿鹿之战,称其杀兩曎蚩尤而爲帝。

軒轅戰涿鹿,殺兩曎、蚩尤而爲帝。

——《鹽鐵論·結和篇》

褚少孙在《补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记载田千秋上书中说:“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黄帝涉江。”

如果要把上述记载纳入统一的故事体系,那么《逸周书》中的赤帝就是《史记》里的神农氏,是炎黄二帝的共主。而炎帝就是蚩尤,一开始居住在阪泉,号阪泉氏。后来和赤帝在涿鹿山曲一带争战,这涿鹿独鹿很可能就是同一个地方。后来炎帝被黄帝所灭。

《逸周书》中说蚩尤一开始“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这个“四”字很可能实际是“西”字。因为《礼记·月令》疏中说:“东方生养,元气盛大;西方收敛,元气便小;故东方之帝,谓之大皞;西方之帝,谓之少皞。”这应该就是《盐铁论》中提到的“两曎”,而少昊是其中之一。结合《盐铁论》,赤帝之时两昊可能是赤帝的左右辅弼,蚩尤为少昊,为赤帝的臣子,后来取代赤帝,另命别人担任新的两昊,而在涿鹿之战,蚩尤和他任命的两昊一同被黄帝杀死。

而另据田千秋的说法,蚩尤似乎是赤帝的儿子,那么赤帝和少典又是同一个人吗?可惜记载缺失不全,难以得出确论。

黄帝是游牧之族的首领吗?

吕思勉曾认为神农是生活在河南一带的农耕氏族,而黄帝为河北的游牧之族。阪泉、涿鹿之战是河北游牧民族侵犯河南农耕民族。但吕思勉后来改变了这个看法。

他说之前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相信阪泉、涿鹿都在涿郡;《史记》里又说黄帝驯养熊罴貔貅䝙虎,四处迁徙没有定所,以军队为营卫,颇似游牧民族的作风。

其实迁徙往来无定所是好战君主的常态,不一定是游牧民族。像齐桓公那样的君主四处征伐,难道也说齐国是游牧之国吗?

驯养熊罴貔貅䝙虎大概也只是修辞手法,并不是字面的意思。《史记》里还说黄帝“艺五种,时播百谷草木”,不也可以据此判断黄帝是农耕民族的首领吗?

寻找阪泉

正在阅读,等待更新

第二节 黄帝之族与共工之争

第三节 禹治水

第四节 尧舜禅让

第五节 尧舜禹与三苗之争

Footnotes

  1. 古国名。

  2. 四疑當爲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