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计划说到做到。
昨晚在宿舍放下豪言:“我明天必种树8个小时。”今天早上打到图书馆起,就闷头扎进复习堆里了。
复习的过程与其说是索然无味,不如说是惊心动魄。初时,还有一种规划已定的傲骨,做什么的都是好的,就好像自己是指点江山的将军豪杰,打点着各类的知识点,丝毫不倦。做起题来,稍加思索,便是逻辑非凡,知识业已掌握。
这种感觉到晚上做有机化学习题的时候被一下打消了。复习过的依然不会不熟,没有掌握还需频频翻书。那种挫败感是让我想想翻桌子砸盘子的。
上了大学之后一直有困惑,觉得知识总是不进脑子。这种话抱怨了很多次,似乎是体制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考试的问题。实际上冷静下来想,知识只要不运用到实际,就永远都是空中楼阁,迟早是要忘掉的。说白了,做题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说得明白的一点,做题不行,得刷题。
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一套。预习的看不上不预习的,不预习的觉得预习的搞笑;总结知识点的瞧不起直接做卷子的,直接做卷子的觉得总结知识点浪费时间。反正到了大学,没了学校里的既定规程和诸如“一轮”“二轮”“三轮”之类的明晰道路,大家都各自为主,自己的一套体系还得自己用起来顺手。可是到最后,大家求的是同一个东西,当下人所谓“绩点”。
说到这个“绩点”,人人看法也不一。有人只求不挂,临考才复习。问这问那,这个学了没学,那个考他不考,怎么考,占多少。如果碰巧复习了不考的,必定是痛哭流涕,直拍大腿,“白学了、白学了”地叫着。若是“高尚”些的,自诩以学到知识为己任,四处搜罗资料,看见别人在看这个,马上扑上去要你给他“也发一份”。实际上一个材料,有或无,能差多少?最后好像也都不求知识获得与否了,能考高分便是德。总之,不论哪种人,考过了便也是大吉。而能真正热爱自己专业的,已然成了众人膜拜佩服的对象。
大学,于是也就不再是求学的地方,大家只是上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