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忽然立下计划,新的一年里无论如何是要读一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现在想想其实不太清楚当时做的是何种打算,也说不清为什么一定是这位东北女作家这部作品。回到家之后,索性拿起萧红全集,从短篇看起,到刚才为止才算是读完了这一部《呼兰河传》。

前几天刚刚读了萧红更早的一篇中篇《生死场》,看完之后几近无言,读了文末鲁迅胡风等人为之写的序言和读后记、两位学者的长评之后,更是发觉自己早已无话想讲。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讲了我所想的,若要我自己写,定不能写的那样好。另一个原因是《生死场》读完,令人的心情沉重。我看豆瓣上有一篇书评的标题大概是“若张爱玲写尽了人生的痛,那么萧红便写尽了人生的苦”,深以为然。《生死场》的语言是有重量的,读起来执拗,生涩,并不照顾读者。正如鲁迅所概括的那些的是人“对于生的坚强和对死的挣扎”。萧红前所未有地将一个北方农村中人的生与死无比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若说张爱玲所描写的人还有机会感受心灵上的痛,这里——生死场上——的人们所经历的只有生与死的循环苦楚。

之前听有人评价《呼兰河传》的好,是它的干净,其实不止于此。《呼兰河传》的文笔和《生死场》大有不同,与后者相比,它婉转优美,如同画卷诗歌一般,全然不似《生死场》的沉重。结构上,虽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但是在章节的排布下,《呼兰河传》的内容是清晰的,也正应了题目中那一个“传”字:第一章写的是呼兰县城之梗概,写城中街道,写道边商贩住户,写他们的生活;第二章写精神生活,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章写生机勃勃的园子,我和我的祖父;第四章写我荒凉的家;第五章写老胡家,写团圆媳妇;第六章写有二伯;第七章写磨房的冯歪嘴子;最后尾声寥寥数语以收尾。

读毕全文,又辅读了文贵良先生的《<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了《呼兰河传》的语言特点,收获匪浅。他指出萧红文字的特点之一便是自然与人两相并列,并不一方主宰另一方,也不两相融合融洽,而是自然和人并不相干,并行叙述,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生活,有时仿佛相互呼应,却又止于仿佛。而且其文字独特的对称美,也是一些别的汉语作家所不曾达到的。读起来,仿佛是呼吸一般,不断回撤反复,循环不止,其中自有韵律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