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篇:《经济》(Economy)
- 第二篇:《何处所居,何以生活》(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 第三篇:《阅读》(Reading)
- 第四篇:《声音》(Sounds)
- 第五篇:《孤独》(Solitude)
- 第六篇:《访客》(Visitors)
- 第七篇:《豆田》(The Bean-Field)
- 第八篇:《村落》(The Village)
- 第九篇:《湖》(The Ponds)
- 第十篇:《贝克农场》(Baker Farm)
- 第十一篇:《更高的法则》(Higher Laws)
- 第十二篇:《与兽为邻》(Brute Neighbors)
- 第十三篇:《供暖》(House-Warming)
- 第十四篇:《前住客与冬日访客》(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 第十五篇:《冬日动物》(Winter Animals)
- 第十六篇:《冬湖》(The Pond in the Winter)
- 第十七篇:《春》(Spring)
- 第十八篇:《结语》(Conclusion)
说明
翻译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由于我还没有进行后面部分的翻译,上述的篇章名,除已更新的第一章《经济》外,其余均为暂定译名。
还记得上初中时,班上有一位极爱读书的女生,桌上时常摆着一本在读的书,那些书我总是闻所未闻,《瓦尔登湖》便是在桌角短暂出现过的其中一本。当时我正值所谓“迷影阶段”,对读书兴致寥寥,心中暗暗惊讶:“一本写湖的书!究竟能有什么看头?”
后来在一篇英文阅读题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美国有一条阿巴拉契亚小径(Appalachian Trail),纵贯美东14个州,全长逾3500公里,这样的长距徒步描写激起了我对自然的兴趣。机缘巧合,不久后看到一位中国女生独自完成这段旅程,她的博客中也提到了《瓦尔登湖》和它的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真正翻开《瓦尔登湖》是在高中,我胆子大,中英文版本对照着读,可是梭罗那令人喘不过气的长句和颇具古风的用词让我无所适从。最后是读毕一遍中文版,可英文版拿起又放下,直到大学也没能翻出《经济篇》。
其实我一直野心勃勃地认为自己要做文学作品的翻译,初中时候在贴吧连载更新翻译过《星际穿越》的小说(影视官方改编的小说),如今看来遣词造句幼稚拗口。大学时我得到了一些机会,给学校教授翻译过学术研究用的法律文件,也给同学、老师有偿无偿地翻译过简历、论文、摘要、信件。后来索性找到一份自由译员的兼职,RM看重我简历里初中时翻译过几集无厘头动画片,于是从此以后专攻影视字幕翻译。可惜当初开的单价太低,接到的项目不乏有趣的剧集和纪录片,但大多都是比较无聊的,付出的精力和成就感不成正比。做了几年杂七杂八的翻译项目之后,反倒觉得自己距离文学翻译还差得远。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想再做一次尝试,计划利用闲暇时间翻译梭罗的《瓦尔登湖》。
梭罗的用词优雅,语句极有韵律,且惯用典故,译成流畅的中文有一定难度。我希望尽量保留原文的节奏,同时用现代读者习惯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未来将以原文自然段为单位更新。先放出开篇两段。梭罗在第一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前往瓦尔登湖的缘由。略显啰嗦的长篇议论和磕绊的译文,是大多数人弃读的主要原因。希望我的尝试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其中一些略显晦涩之处。
本次翻译所依据的是两个版本:
- Thoreau, Henry David. Walden: 1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 Thoreau, Henry David. Walden: A fully annotate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后者的注释非常丰富,有助于翻译过程中了解背景,深入理解梭罗的思想。我会将其中重要的注释略作转述。
水平有限,欢迎讨论。译文仅供交流讨论,不可他用。